上几期关于智慧食堂的文章(杭州某校食堂惊现黑科技:餐盘会自动算账?、高校食堂尝鲜“互联网+打饭”,点餐只需2分钟!)发布后,收到N多朋友们的吐槽让满满应接不暇,总结一句话就是对别人家的食堂黑科技羡慕、嫉妒、恨。
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嘛,毕竟智慧食堂还是寥寥可数,而大多数学生还是要鼓起勇气面对自己家那个气(e)质(meng)脱(ban)俗的大学食堂。
①地三鲜=三鲜
有次我在食堂要了一份三鲜馅水饺,一口下去吃出一块土豆。我跟阿姨说你给我端错了吧,阿姨说并没有,我说我要的是三鲜的,这里面怎么有土豆。
阿姨说:“地三鲜就不是三鲜的吗?”
②怪自己没见过世面
我也是头一次知道一颗蛋可以成就一桶汤。
③做人要知足
我:“擦,我这牛肉面怎么就三片牛肉。”
室友:“你居然有三片!”
④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
食堂买了一个包子,一口下去,我惊呆了。
⑤阿姨我错了
有一次食堂阿姨问我有什么要求?
我讲:1.能吃、2.熟的。
结果阿姨讲,孩子你的要求太高了......
⑥我与虫子的爱情
大一:怎么有虫子。
大二:不就是虫子。
大三:怎么没虫子?
大四:妈的虫子呢?又不给我加菜!!
⑦不准拖堂
拖堂两分钟,排队两小时。
⑧还年轻
炸土豆条是荤菜,我问打饭阿姨为什么?
她说是猪油炸的。
⑨生无可恋
食堂大妈总是说 :“你要吃哪个同学?”“你看,后面这么多同学等着,你到底要吃哪个?”
可是我明明饿到绝望了,还是没想好吃什么~
无论你现在什么样子,
都可以给你说这句话:
没吃过这种食堂的童鞋不足以语人生!
大学生们对食堂深恶痛绝不是一天两天了,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。可话又说回来,大学食堂,身处泱泱吃货大国,拿着国家补贴,大学城小吃街的救世主,第九大菜系的发源地,究竟为什么这么难吃?因为……
成本才是第一位
抱怨大学食堂难吃的广大大学生可能误会了,食堂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好吃,只要不吃出事儿来,尽可能的压低成本,才是大锅饭食堂唯一的宗旨。
大学食堂能节省到什么程度呢?
大部分大学食堂都对于某几种食材爱得深沉,主要集中在以土豆、白菜为代表的便宜、好处理、能充分发挥创意的“万金油”式食材。
大多数大学食堂,一直坚持着“以不变应万变”的态度,维持着一模一样的28种食材采购,供应众多师生的餐饮。大批量少品种的采购,以至于常常出现“一菜多吃”的特有现象。进入食堂,看见窗口赫然摆着“土豆四吃”,“蒸土豆,炸土豆,炒土豆,土豆泥”的时候,完全不用惊讶。
食材单一的根本原因是,哪种食材便宜买哪种,蔬菜不如水果便宜时,食堂厨师也可以闭上眼为你炒,层出不穷地开发出了月饼炒辣椒、玉米炒葡萄,西瓜炒肉等“第九大菜系”,也都是大厨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选择。
当遇到厨房人手紧缺,那就只能带来前期食材处理上的马虎。什么清炒土豆丝变成清炒土豆条啦,青菜里吃出虫子啦,米饭里掺着沙子啦,一部分原因得归结到食堂师傅们没能多长出几双手来。
改善口味不存在的
食堂缺钱吗?为什么食堂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呢?为什么高校不给食堂多打点钱、给食堂厨师涨点工资呢?
要知道今天的高校其实并不缺钱,尤其是重点大学拥有数不尽的国家补贴。但各高校之中有不少的食堂依旧难吃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高校的钱,就没想用在改善食堂的口味上。
学校不给食堂拨款,自然有它的理由。其实,早在1985年国家就提出“让大学食堂成为一门生意”的口号,翻译过来就是赶紧找企业接盘吧,国家供不起了。随即各高校都开始改革,后勤部逐渐与高校脱离,让企业管后勤。
社会化经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食堂涨价,一夜之间,“便宜的学校食堂”从一种令人艳羡的福利,转变为了不断涨价的饱腹之地,物价越涨越高,苦逼的还是学生。
再难吃也去食堂
幸运的是,食堂的饭菜虽然难吃,但它依然是学生的首要选择。因为在大学城这块地方,和食堂比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而对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说,更现实的问题是“吃一顿多少钱”,其次是“吃完这顿来还来得及上课吗”,最后才是“好不好吃”。
在这样的时刻,吃饭这件事,重新回归了其本初的意义——让人活下去。你是穿过2公里的校园去马路对面下馆子?还是点个30分钟才到的外卖?no way~还是老老实实去食堂吧。
另外,大学生们长期适应了食堂供养的菌群之后,一下换到校外餐馆,就会经常闹肚子。层出不穷的大学校园周边餐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,又使得无数的学生接到家长的电话,“再难吃也要去食堂吃饭!至少卫生”。
大学食堂普遍难吃+高冷,“你来或者不来,我就在那里,爱吃不吃”,让很多学生是苦不堪言。食堂黑科技的出现就像是照亮学生们的一道曙光,羡慕是一定的,更多的还是希望食堂黑科技马上出现在自己校园吧~